《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.com》讯 爱晚亭,位于岳麓山东麓清风峡谷内的小丘上,原名“红叶亭”、爱枫亭,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,现存建筑为1952年重建。该亭坐西朝东,三面环山。2002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穿过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,走过一段上山的缓坡,就到了岳麓山公园,进入公园,第一个吸引人的指示牌,一定是标识了爱晚亭方向的那块方向牌。
转到一个小山窝,就能看到这个亭子。亭子呈八柱重檐、攒尖顶状,内柱为红色木柱,外柱为花岗石方柱,四个翼角高翘,顶盖绿色琉璃瓦,内饰彩绘藻井。
爱晚亭地处清风峡峡口,三面环山,东向有一池塘,视野开阔,站在亭中东望,山下岳麓书院尽收眼底。亭西南向有“二南石刻”碑亭,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两位经学大师游山的七律诗,称“二南诗”,西北向有一口清风井,现在,时常还有人来此打水。
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,现存建筑是1952年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主持重建的,1987年有过一次大修。亭内加立了一块碑,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诗,亭额有一横匾,上刻“爱晚亭”三字,是1952年重建爱晚亭时,毛泽东应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。
这个亭子自从建好,就深得人们喜爱,同治、光绪、宣统、民国、建国后,均对亭子做过修葺,经过历代修修补补,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,而且,经文人们的传播,这个小小的亭子,与安徽滁州醉翁亭、浙江杭州湖心亭、北京陶然亭齐名,并称中国四大名亭。
两百多年以来,爱晚亭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古。
爱晚亭是每个到长沙游客必来之地。亭前有池塘,桃柳成行。四周皆枫林,深秋时红叶满山。很多时候来看爱晚亭,只见人,不见亭。
这里,常年森林蔽日,深秋则红叶满坡,春夏,塘边桃柳、清风峡的流泉与清风,最能煽起少年情怀。亭前石柱刻的一幅对联,将这里的景致进行了生动描绘,“山径晚红舒,五百夭桃新种得;峡云深翠滴,一双驯鹤待笼来”。
亭子,实际上是美景的眼睛,点在风景中,就像画龙点睛中点下的那一笔。
爱晚亭
爱晚亭出名,有两个原因,一是亭名与风景,二是伟人与名人。
亭名取得巧,取自唐代诗人杜枚七言绝句《山行》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诗意,杜牧的诗与描写的对象,与这个亭子一点关系都没有,但爱晚亭的神韵,却与诗意相通。“名”还是“副实”的。 光有美景是不够的,晚霞散成绮,红叶也有时,故有人感叹“秋气从来多肃煞,丹枫如画,何如红芍飘香”。美名、妙境、神韵,撩起文人的诗情才意,让无数文人为亭子赋诗作文,这些诗文为亭子添了人文之美。有了诗文,亭子就有了灵性。
乾隆时期,在湖南做过按察使的江苏人秦瀛的“无限夕阳千树叶,四围空翠一亭山”,描出了亭边美景的空灵;魏源“爱晚亭前立,微闻双澜潺。”又把人在亭中的动静之感进行了生动表达。
1926年春,20岁女作家谢冰莹,在爱晚亭有过一次静静的体验,在那篇《爱晚亭》的散文里,她用女性的细腻,借阳光、树林、归鸦、蝉声、流水、晚风抒发了一个少女的感悟与梦想,留下了“萧索的微风,吹动沙沙的树叶,潺潺的溪水,和着婉转的鸟声”“斜倚石栏,倾听枫声,睨视流水”的生动文字。有景有诗,还不足以让亭子游人如织、名垂千古,还得有历史。爱晚亭因与改变近现代中国的一群热血青年联系在一起,而聚集了历史,因此也就不朽。
1913-1918年间,毛泽东、蔡和森、罗学瓒、张昆弟等青年,经常留连于爱晚亭、清风峡等处探讨救国救民真理,在这个亭子周围,这群青年,书生意气,或看江流帆转,指点江山;或品秋岭枫丹,激扬文字。最后不仅走出了安邦定国之才,更有毛泽东这种开创一个时代的领袖。
40多年后的1954年,周世钊先生作《踏莎行·秋日游爱晚亭》深情回忆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,“碧涧鸣琴,红林供画,一山秋色多潇洒。为寻旧迹上芳亭,早接英姿忆黉舍。身在山中,心忧天下,凭栏熟计连朝夜。菜根为饭草作鞋,要将历史重头写。”“延安五老”之一的林伯渠,建国前后两次到爱晚亭,1906年,20出头的他,在爱晚亭留下“到处枫林压酒痕,十分景色赛天荪。千山洒遍杜鹃血,一缕难招帝子魂。欲把神州回锦绣,频将泪雨洗乾坤。”诗给人沉重之感,1959年重游爱晚亭时,则留下了“重来不是旧山村,耳目一新爱晚亭。”“看到萌芽即发展,能宁大地可胜春”的欢快诗句。
有景、有诗、有史的爱晚亭,于是成了古城长沙的又一标志性文化符号,在日本,长沙市的友好城市鹿儿岛,也仿此亭建了一座共月亭,王震同志为之题写了“神飞樱岛千重浪,梦绕麓山一清云”的亭联,著名的国画家李可染先生1972年创作的《爱晚亭图》,也成了书画爱好者的珍宝。
文章来源:shenghuobaodian.com 金沙集团3354.c.cav-老版金沙app下载客户手机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