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30年代,物理学家看上去在识别由原子决定的一切事物的道路上畅通无阻。例如,他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,他们怀疑世上一定存在某种力量,使得这些相互间强烈排斥的质子可以在原子核中紧密相连。这一猜测令他们相信,这种具有神奇力量的粒子可能是一种中间粒子——“介子”:比电子稍大,比质子稍小。
但是,研究人员在1936年扫描宇宙射线时,并没有去寻找介子。他们发现的未知粒子最终使得美国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伊西多-艾萨克-拉比发出这样的疑问,“这是谁定的?”宇宙射线包括大小相当于假设介子的粒子,研究人员由此认为他们发现了这种神秘粒子。
然而,就在物理学家继续研究这种粒子(后被命名为“μ介子”)时,他们发现它只是在大小方面“达标”。μ介子是一种相当好用的“胶水”,因为它们与原子核几乎不发生任何作用。数十年来,这一疑问始终萦绕在科学家心头,直至1979年物理学家发现了“胶子”,这是一种携带较强核力的粒子,能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。
虽然已经有一个问题得到解答,但仍有更多的疑问至今没有答案。欧洲核子研究组织(cern)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物理学家仍在寻找新粒子以完成标准模型。他们尤其在寻找被称为“上帝粒子”的希格斯玻色子,其他所有粒子的质量都源于希格斯玻色子。物理学家能否找到这种粒子?或者,研究结果是否与他们预想的有出入呢?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 金沙集团3354.c.cav-老版金沙app下载客户手机端 |